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大运会上的小学话题

  • Netany
楼主回复
  • 阅读:541
  • 回复:0
  • 发表于:2011/8/19 8:49:50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盘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中国大运女足闯进本届大运会四强,主教练王长权高兴之余,也对“她们是大学生吗?”的质疑感到委屈。  女足比赛中,表现出色的毕妍不仅是这支大运女足的队长,还是中国国家女足的队长。同时,她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这些,都是事实。
  北师大女足的队员主要来自北京队和大连队,这些运动员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修满130个学分才可以毕业,训练和比赛不太紧张时,她们要到学校来上课。在王长权看来,学校的毕业标准可以督促她们努力完成学业。而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对这些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塑造与提升有着积极作用,这也是王长权多年来感受颇深之处。
  但是,大学对专业运动员的重塑作用,并不能解决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
  北师大1987年就开始创办女足,从最初选拔其他项目的学生组建队伍,到后来主要招收专业体工队队员,这个过程,反映出的其实是另一个无奈的状况——校园足球开展的缺失。
  足球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青少年普及,青少年普及应当依托中小学。但长期以来,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面临场地、师资、时间、观念的多重困境,孩子们并非不爱踢球,但没场地踢球、没人教球甚至不让踢球的问题,使得大学在组建队伍时,发现自己面对的其实是“无源之水”,只能将目光转向专业体工队。
  “培养一名足球运动员,大概要七八年时间,所以足球应当从小学抓起。由小学带动中学,之后,大学球队才会有足够的选材面。”这是王长权理想中的足球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中国女足从世界一流一路下滑,现在要为冲出亚洲而努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日本女足的兴盛之势,而差距的根源,则在校园足球普及的深度与广度。    
  因为缺少校园足球的支撑,专业队单一的培养体系后继乏人,队伍萎缩;因为缺少校园足球的支撑,大学队又不得不从专业队中去寻找队员。这样一个怪圈,折射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背后的机制之困。大运会激起对高校如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讨论之时,不可不察中国足球的“小学话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