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乡土诗情的时代记忆

  • 海绵宝宝
楼主回复
  • 阅读:554
  • 回复:0
  • 发表于:2011/8/21 13:16:48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盘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版画家,在反映新中国建设和社会风貌巨变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们大多是非学院的,但由于酷爱美术而在工作之余从事版画艺术探索。也由于他们是社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作品往往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自我叙述,因此,这些作品便更显得真切和朴素。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非学院版画的创作活动异常兴旺与活跃,他们来自于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视角和惊人的创作速度,使版画作品优先于其他画种而频繁地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介,形成了这一时代独特的美术景观。黄信侠便是这样一位生活在基层但活跃于报刊的知名版画家。
  出生于1942年浙南乐清的黄信侠,虽然由于时代限制,像那一代许多青年一样失去了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机遇,也没有条件进入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但毅力和勤奋加上自己较高的艺术感悟力而使他自学成才。18岁他便在《浙江日报》发表了版画处女作。从1960年至1966年,他完成了50余幅版画创作并先后发表于报刊,成为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青年版画歌手。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迎来了自己版画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创作了以表现浙南山乡改革巨变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成为新时期乡土写实版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体现这一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也主要以农村发生的社会变革与人文风貌为表现对象,这为长期生活在基层、从事艺术创作的非学院派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正是在这样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中,黄信侠的天赋和才华得以施展。他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都是他所熟悉、所经历的浙南乐清的人与事、乡土与风情。从60年代的《你追我赶》、《烧砺灰》、《雁荡春色》,到80年代的《深秋》、《山乡十月》、《姑嫂豆腐坊》和《落日炊烟人未归》,他所捕捉的都是新中国农民精神面貌的一种新变化、新风尚。如果说60年代他的作品以人物表现为主,并因艺术手法的相对纪实而显得直白与纯朴,那么,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则以巧思佳构而显现出优美与抒情的笔调。这些作品往往将人物放到山村乡野的景物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的境界。80年代以来黄信侠作品中,“景”不仅勾勒了他所熟悉的以浙南雁荡山村为背景的生活环境,由此显示出醇厚丰实的乡土意味;而且这个“景”,也是他寻找形式美、建筑形式结构的重要对象。在《雁荡组画》、《山村夜雨声》等作品中,既有作者对乡土诗情的开掘与营造,也有对于画面黑白灰、点线面视觉形式的探寻与经营。乡土诗情与形式审美,构成了他这一时期的艺术主题。
  黄信侠苦心耕耘的是黑白木刻。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派版画代表人物“两张”(张漾兮、张怀江)和“两赵”(赵宗藻、赵延年)的影响,他的黑白木刻初以细密周致的刀法塑造形象,后以写意奔放的用刀抒情状物。在黑白灰的组织营构上,初期的作品较为写实,中期以后则转为意象虚拟。即在状物的基础上,往往根据画面黑白关系的需要而予以重新整合,有的完全以黑白对比改变日常的视觉经验,有的完全以山石、树木和溪水创造灰色层次以间离、统筹黑与白的构成。加之运刀的疾徐、出刀方向感的变化以及三角刀与圆口刀的互用,从而增强了黑白木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画对于“象外之象”的追求与“因心造境”等独特的表现方式给予黄信侠的版画创作以很大的启发。在《净水》、《雁荡寒梅》等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超然物外的那种文人心境、文人意趣的表达。这或许是他从文化的角度对文人版画创作的另一种探索与开拓,也是这一代版画家在精神文化上的一种诉求与归宿。即使如此,他的这种诉求与归宿中潺潺流出的依然是他曾经的生活与阅历。乡土诗情,也几乎成为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