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历史揭秘:贪婪群臣竟改变皇帝命运

  • 出去玩
楼主回复
  • 阅读:5170
  • 回复:0
  • 发表于:2012/6/7 13:51:06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盘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初的退让与贪婪的群臣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被庸医不视症用药治死”去世,十八日,正德朱厚照登上帝位。那么,初即位的正德是什么样的?正德帝初期执政的特点:

  一, 正德帝想亲自处理国事。

  二, 正德对待大臣们非常好,老实的正德过于仁慈。

  三, 正德从初始就注重军事。

  四,正德帝的新政,他很想有所作为。表现在极力的渴望精兵简政,但却发现精兵简政很快变成为许多大臣打击对手的工具。正德初期推动的精兵简政政策早已变调了,成为打击对手的工具,包括一些大臣打击别的大臣,更在于对太监的打压。正德已察觉到,因此说:朝廷威福之柄非臣下可专。

 

     初执政的正德对内阁大臣们言听计从,完全听从他们,对有罪的大臣几乎全是“姑宽宥之”,善良到几乎可笑,正德对臣子们十分有礼,而大臣们呢,一再相逼,特别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奏折,让后人看了也应当是厌倦之极,可当时正德还是保持着好的脾气,直到后来,忍无可忍,正德只有爆发了;在其它一些事上也是如此,工科都给事中石天柱剌血上疏,武宗实录中说石天柱:恐家人见而阻之,乃避居静室,虽妻子不得近,疏入,即易服待罪,中外闻之皆为感动。有些人就喜欢没事时装出道德的样子,并利用这种道德来欺压别人,其实人道德与否哪需要做出样子,特别是在不需要做出样子时做出道德的样子,我们只能说这种人是利用道德来压倒别人,而正德帝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部分臣子,刺血上疏,自己道德了,置君主于何地?对此,正德只能是不理。而到了正德临死的前几天,他还嚷着要出去游玩,就如同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儿童却不知忧愁的摆弄自己的玩具,让人看了不由替他悲哀!可以说:看似快乐的正德帝终生都受到轻视,他的玩乐受到轻视,他的成功更因被嫉妒而更加的轻视。

  一,初期的正德不但不是不处理公务,而是正德想亲自处理大小政事的,他想有所作为。先帝时南京监察御史沈赉等言:皇上亲录大理少卿吴一贯等所勘边情于阙下事干刑狱宜付所司,不必亲劳圣断,盖以万机丛委或不暇给投间抵隙之人将为取宠市权之计,此今日之体统不可不正者也,望自今政务委之九卿,设或未当责有所归,则事不烦而理……请继自今刑狱悉责成中外有司并勘问官秉公讯鞫违者以故失论,庶臣劳于下君逸于上,而庶事亦不至隳废矣。诏今后内外法司及奉旨勘事官务秉公道根究实情,不许顾忌偏枉。

  大臣们的意思是说:皇上你处理的事太多了,应当把小事交给臣下来处理。

  二,在正德初即位时,可以说对大臣们是言听计从,如果说有反对,那就表现在不准许大臣们辞职,不准许大臣辞去他的奖励,大臣们所赞同的几乎没有正德反对的事,

 

     在与大臣们发生盐引争执前,实在是在明武宗实录中挑不出正德的毛病。而且,即使是在盐引争执之后,即使是在与刘健,谢迁,刘大夏,马文升决裂之后,正德仍是如此对待大臣,即使是在任用刘瑾时,他对公事非常的在意,非常想推动新政。但是大臣们的从小事上没完没了的唠叨最终消磨了他的勇气,这是个人看明武宗实录的感觉,大臣们那些无意义的坚持到底的谏诤,不要说做为当事人的正德烦,看到这些的人也烦的要死。
 

   初期的正德像是一个烂好人。但此时正德与大臣们的蜜月期过去了,不是正德终止的,而是大臣们终止的。

  其一,表现在皇庄上。
  其二,表现在盐引上。
  其三,表现在新政上打压太监。
  最后,则是大臣们对正德的玩乐严厉批评,而此点可认为是对正德不顺从大臣们意志的不满。
  
  也许是正德在初期表现的太软弱了,大臣们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进攻。

  第一步进攻的就是要取消皇庄。

     皇庄之争的真相是什么?

  刘健们认为,有皇庄就会有太监欺负百姓,不如革去皇庄,就不会有欺压百姓的事了。但自古以来,无论何朝何代,皇帝是必然会有自己的产业,这是绝对必然的。无论大臣们说的如何好听,但革去皇庄就是削夺皇权,如果是别的皇帝,大臣们根本就不敢也不该提出这个要求,实在说,这是个太过分的要求了,你总不能要皇帝做无产阶级吧?

  这是权力的争夺,是大臣在骗皇帝,皇庄真若收回了,则皇帝缺钱则是要去求大臣了,如此,皇帝何以称为皇帝?大臣们之所以敢如此放肆的要求革去皇庄,应当是感觉正德软弱,好对付。

  此事不从削夺皇权处讲,即使从轻里说,这也是皇帝的家事,大臣们不该管,最多是举报哪些太监做了坏事,但是提出革去皇庄,无论如何都是绝对不该的,特别是在正德很痛快的做了极大的让步后,不该再相逼。

  正如鼻子虽脏,但不能割去一样,皇庄做为皇帝的产业虽有弊端但不能革。
  
  大臣们进攻的第二步是打压太监:

     明朝太监最多时达十万人,这么多人许多人会以为是皇宫过于臃肿,但事实上,明朝的太监与其它朝代的太监不同,他们是被做为一种平衡机制,他们不只是在内宫中做事,更主要的是在政事上,军事上起到监督制衡官员的作用,其实现代汉语中的“监督”就是出自太监,应当讲,太监们曾在政事上,军事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史书是文人写的,他们的功绩几乎不被人写到,要写到也都是他们的坏处。由于这个原因,可以说,明朝的官员最恨太监,因太监直接监督着他们。

     可以说,正如皇庄的事上大臣们很过分一样,对待太监也是太过分了。太监本来就是监督官员的,你官员这样裁革太监,是何用意? 学生们以精兵简政的名义说:考场上应尽量减少监考老师,这能行吗?

  也就是正德帝老实,才会这样总是答应大臣们。虽然正德已处处让步,但是大臣们并不罢休,仍然是步步进逼。起初的朱厚照绝对是尊重并且听命于顾命大臣的。只是这三位大臣自恃顾命,习惯了用对弘治的那一套来对朱厚照,做决定往往咄咄逼人,引发朱厚照的不满。

 

     正德元年九月,朱厚照和大臣的矛盾终于开始爆发,这件事情由太监崔杲奏讨盐引引起。九月二日,被派往江南督造龙衣的太监崔杲以筹措经费的理由,向户部要求奏讨往年支剩的盐12000引,但是户部拒绝了他的要求,户部尚书韩文认为,祖制规定,盐的收入应该用于军饷,不能挪做他用,其次,皇家的支出不应该由户部拨款。事实上这些理由有点牵强,因为虽然祖制规定了盐政收入用途方面的限制,但是明朝早有不遵守祖制的情况出现,往往有些事情已经形成了一些默认的惯例,现在突然把祖制拿出来压人,难免不引起朱厚照的愤怒。 
   
   大臣们抓住了机会开始和皇帝进行斗争,要求停止奏讨盐引的事情。天真的朱厚照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可怕文官们的力量,他自认为自己是皇帝,对大臣们的奏疏不予理睬,这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争,言官们在休息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有事做了,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六科十三道加都察院,几乎所有的言官都参与进行对皇帝的讨伐。朱厚照并没有畏惧,他摆出一副最强硬的姿态,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说:“盐引的事情我已经下了旨,你们如果再来奏扰,必定严惩不贷!”皇帝既然如此,内阁也不甘示弱,内阁大臣同样对外公开表示,如果皇帝坚持意见,那么给予批准的特准盐引敕书,内阁将拒绝撰写,所以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于是大家就都在这僵着,谁也不让谁,性格倔强的朱厚照再也不想对大臣们屈服,他要斗争一次。户部在大臣和皇帝之间夹着,难以做人,只好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给奏讨盐引的一半,就是6000引,这更引起了朱厚照的愤怒,因为从户部的决定上可以看出,既然户部能给,那说明盐引是可以给的,即证明自己并没有错,但是现在大臣们却在这个事情上如同做生意一样与自己讨价还价,自己还是皇帝吗? 
   
  几天之后,在日讲结束时,朱厚照留下了三个内阁大臣,继续讨论这件事。还并不太懂政治上讨价还价的朱厚照不解的问他们,既然能给一半,为什么不全给?李东阳解释说,有些太监会在盐引中有夹带,私自买卖。朱厚照更加疑惑了,他认为既然害怕太监会私自买卖,就应该加强监督,如果到时候他们真的私自买卖盐,就应该交给司法部门治罪,这和给不给盐引是两回事啊。李东阳继续解释想要监督调查的难度,总之认为,应该从开始就杜绝了比较好。 

 

     当时的朱厚照还太天真,以为事情可以按照所谓的道理来做,而大臣们认为这些道理在具体的实际中根本无法施行,大家就一直在这里分歧着,但是大臣有一点的意思朱厚照明白了,就是他们从内心底鄙视太监,所以对太监做事根本不放心,认为他们带盐引出去,就必定会私自买卖,谋取私利,这种歧视性观点让朱厚照非常厌恶,他带着怒火批评三位内阁大臣说:“难道天下的坏事都是宦官做的?” 
   
  三位内阁大臣并不理会皇帝的怒火,依旧拒绝执行皇帝的意见,朱厚照也不会退让。于是三人回去后使出杀手锏,写了一篇联合奏疏,集体要求辞职,大大的将了皇帝一军。奏疏送进去过了半天之后,朱厚照终于投降,传出手敕,说看了先生们的奏疏,我心顿悟,盐引就给十分之五吧。 
   
  没有史书记载在这半天里朱厚照是什么样的心情,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有没有愤怒已极摔桌子板凳,或者有没有无奈之至暗自抽泣,我们也无法理解当时朱厚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是从寸步不让到突然的妥协,这种转变对一个血气方刚正准备雄心勃勃大干一场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苦和打击。这件事情是小事,但是它对正德朝的影响太大了,朱厚照对大臣的感觉,已经由反感变成憎恶,他也许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对这些顾命大臣们,对那些言官们抱着一种宽厚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孤立的,是无助的,他要寻找帮手,要改变自己这种困境。 

     但是他没想到让他走出困境的还是文官们。通过这一次的斗争,大臣们逐渐认识到皇帝不像以前那么好控制,于是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放到了皇帝的身边,那些不和大臣一路但是能影响到皇帝的人,这些人要把他们除掉,这样才能使皇帝绝对的听文官的话,像孝宗皇帝一样。朱厚照身边和大臣站在对立面的,就是所谓的“八虎”,“八虎”这个词,其实是一个政治攻击的名号,朱厚照身边并不只有这八个人,而这八个人的地位也绝对不是最高的,带皇帝游玩作乐的也并不只是这八个人,而且他们也不算是一个什么小团体,为什么要把他们挑出来呢?其实事实的本质并不是因为他们为非作歹的太厉害,而是他们站在朝臣的对立面。 
   
  内阁大臣联合九卿集体向皇帝上疏,弹劾谷大用,张永,马永成,刘瑾,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个太监,说他们在平时用各种游戏诱惑皇帝不理朝政,要求将他们“明正典刑”,这个奏疏在内廷获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等人的支持。据有人记载,朱厚照在拿到这个奏疏的时候,心里十分恐惧,被吓的哭了出来,连饭都不肯吃。 
   
  在心中稍定之后,朱厚照派人去内阁和大臣们商量,觉得把他们发配到南京去闲住就算了,没必要处死吧。但是内阁的态度依旧强硬,非处死不可。这些太监们都是一直陪着朱厚照长大,从人性的角度上讲,皇帝对他们毕竟是有点感情,所以处死实在是朱厚照无法接受的结果,他多次向内阁表示希望可以把他们立即发往南京闲住,而内阁除了处死不做他议,朱厚照只好拖着,然后想办法。 
   
  外廷和内廷这个时候联合起来,准备绕过皇帝直接逮捕并处死八虎,等事成之后皇帝没有办法,也只能被动同意他们的意见。但是,历史就有很多的意外发生,这个时候,大臣里面却出现了分化力量,吏部尚书焦芳对谢迁十分不满,于是他把这个密谋计划告诉了“八虎”,这八个太监听说之后都大惊失色,准备等死。 
   
  刘瑾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本来如果将他们发往南京,也许他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但是一定要将他们处死,反倒激发了他们的求生欲望,刘瑾决定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技巧,铤而走险,反正横竖都是死,倒不如去碰碰运气,杀出一条血路。 
   
  当天晚上,“八虎”一齐来到朱厚照身前跪下,向朱厚照哭诉。朱厚照觉得在感情上对不起他们,心中不忍。于是刘瑾将王岳将要密谋逮捕他们的事情告诉了朱厚照,朱厚照听后十分吃惊,原来这些大臣太监们可以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随便捕杀自己身边的亲近之人,他这个皇帝究竟是怎么当的?朱厚照开始愤怒了。而刘瑾向朱厚照讲明了许多道理,比如王岳,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他的地位比“八虎”高,要说引诱皇帝纵情玩乐这种事情,他王岳做的不比“八虎”里面任何一个人少,可是为什么王岳没有受到弹劾,说白了,这其实是一次朝臣联合宦官的政治夺权行动,其目的,不过是彻底铲除皇帝的亲信(肉体消灭),想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朱厚照本来就隐隐觉得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做的有失偏颇,现在一想,确实如此,再联想到以前他被那些大臣们弄的无话可说,身不由己,也认为确实应该整肃一下自己身边的政治环境,否则这个皇帝基本就白当了。不管怎么说,当皇帝当的自由才是第一位的,朱厚照也决定横下一条心,豁出去了,什么明君的美名,后世的歌颂,在他看来,如果要付出自己做傀儡的代价,那都可以不要了。 
   
  刘瑾不愧是一个政治高手,深知明朝的权力体制,让内廷站在皇帝的身边,那么皇帝就可以起码做到与朝臣僵持的局面,然后再从朝臣中分化力量,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步的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首先是处理王岳,这在皇帝的权力范围内,当天夜里,朱厚照立即下旨逮捕了王岳等人,将他们直接发配,由刘瑾入司礼监,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兼管京营事务。这样,内廷就牢牢的抓在了朱厚照的手里。内廷一瓦解,一开始和朝臣联合准备抓捕“八虎”的行动即宣告破灭。 
   
  当天晚上的行动迅速而又机密,以至于外廷根本不知道,大臣们以为早上去上朝就可以得到“八虎”被处死的消息,然后他们就可以上疏逼迫皇帝承认诛杀“八虎”是正确的,以后的事情,就是内阁一句话的问题了。 
   
  但是事实出乎他们意料,王岳被宣布发配,皇帝否决了大臣们对于“八虎”的处置意见。三位顾命大臣立即表示不满,要求辞职。 
   
  这个时候的朱厚照已经不在乎了,内阁的辞职请求在他看来来的正是时候。按照惯例,大臣的辞职请求要经过几次申请才能获得皇帝的批准,有一个拉锯的过程,所以辞职往往成为大臣和皇帝讨价还价的工具,但是朱厚照在这个时候显示了他的个性,立即批准刘健谢迁辞职回家,否决了李东阳的辞职申请。 
   
  这个决定有点出人意料,并被广为猜测,为什么皇帝要单独留下李东阳呢?有人认为是朱厚照想要借此分化顾命大臣的关系。这个说法未必正确,不过李东阳的温和性格应该是使其留下的原因,朱厚照更可能的意图应该是,内阁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大臣,其次外廷需要足够的力量来牵制内廷,而李东阳正是这个外廷的领袖,其他人的资格还太嫩。 
   
  这是正德初年一场没有公开流血的政变,孝宗皇帝留下的辅政体系在这场政变后宣告完结,朱厚照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也开始变的更加成熟,这为他后来做很多事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在大臣的权利对他产生威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太监作为平衡大臣的工具。而刘瑾,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政治能力开始走上明朝的政治舞台,他在皇帝的允许和支持之下,控制内廷,交结外廷臣僚,很快获得了执政的话语权,开始了他三年零十个月的对明朝政府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政治生涯。刘瑾在前台,朱厚照在背后掌控,推动了一场改革运动。但因改革触动太多人的利益,特别是掌握兵权的文官集团的利益,当他们反扑的时候,没有兵权的朱厚照只能将刘瑾推出,将刘瑾千刀万剐,平息大臣们的愤怒。之后明武宗开始对文官集团兵权的争夺,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ps:其实在明实录中看正德及嘉靖,万历三位皇帝,就会发现,正德虽被描述成一个玩主,但他对于大臣实是真正的胜利者,大臣及文人们只能在奏折上和他死后骂骂他,但到了大事时,决定权完全在正德,而嘉靖在外表上虽是成功的,但实力上比正德差远了,他没有兵权,明胜实败。即使是万历也是如此,虽然与嘉靖同样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但是万历后期的三大案,可以看到没有兵权的万历被大臣们压制和愚弄到了何等的程度!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