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推荐]钱的私人记忆

  • 泰山路
楼主回复
城市达人城市达人
  • 阅读:353
  • 回复:0
  • 发表于:2012/8/2 13:24:54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盘锦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012年6月7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

钱的私人记忆

冯景元



  记得共产党初进城时,不讲票子论小米,那时候执政党没有钱的概念,干什么都以小米计。后来用骡马拉大炮的八路军,带过来一些晋察冀边区的土票子。一段时间,上街买东西就用“晋察冀”。

  再早,国民党当政被骂作“刮民党”时,物价飞涨,还有过以布代钱的阶段。那时钱到人手就贬值,挣到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布店买几疋白布,扛回家来放床底下。需要买东西了,再扛布出去,折算。

  比布保险的是“割金子”,有钱人家多是拿钱换金条,藏存家里。金钱金钱,有了金就有了钱,房子没用,叫不动产,到哪去带不走。那时政权更迭一句话,说没收就没收了。现在流行的“盛世购房,动乱买金”,就是对应那时说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反五反”,藏金条有罪,买卖人家就把金条打成钳子、榔头,外面涂上黑黑的锈油,藏进墙夹缝儿。

  把钱说成“酬”,变成“分”,是主义和制度的始因,从“按劳分配,按劳付酬,劳者得食,不劳不食”的政策来。那时当干部也要参加劳动,没有光动嘴说话,坐着拿钱的。酬就是钱,有多少报酬,就是有多少钱。分,是农村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后,农民劳动所得的代名。中国从南到北的农村无一例外,全都劳动记分,分值到年底按收成算,收成好,分值高,反过来就少。问农民收入,问多少分就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革命,酬劳的另一个代称叫“做贡献”,贡献就是钱。这话听起来有点虚,但确实如此,一些上年纪的人包括老革命,到现在谈起过去,还会掰着手指讲,我曾经做过多少多少贡献。那时,低工资常年不动,每月区区二三十元,拿到手后就有了代称,南方主要是西南一带叫“老米钱”,北方甚至包括上海人,都叫“鸟食罐”,意谓极少,仅够食用。那时乡下没钱,有点钱老大娘都顺嘴说成“鸡屁股”,是养鸡下蛋扣出来的。

  后来有了“外快”的称谓。外快,指捆得很死的工资以外的收入。一个“快”字用在极左年代耻谈钱的代称谓上,十分淋漓。有没有外快,有多少外快,都是用极小声音说的,像地下工作一样。后来人们胆大起来,做外快的多了,报上就有了对“捞外快”的贬斥和批判。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钱伸了腰,在民间复了它久违的两个官号:款和费。费是最先出来的,干什么都讲费,好处费,劳务费,加班费,它是从花销、付出上转化过来的,往上倒,唐朝的杜甫就讲过“费心姑息是一役”。费成了钱,也成了灾,一段时间到处都费,南方有地方还出来领厕费。钱多了就叫款,最先暴发、手攥一沓票子显摆的,叫款爷,后来又雨后春笋地出现款哥、款姐,大款、吃大款、傍大款等。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越来越活,钱的称谓也就越来越多。天津人叫“码子”,要钱叫“掸码子”,“上码子”,码头味。北京人叫“涕”,干活拿钱叫“点涕”,据说是洋文“T”的谐音。上海人精明叫“粒豆”,颗粒如豆,有含金量。汕头叫“割草”,视钱如草,来得太容易。成都叫“来画儿”,重庆叫“杠子”,深圳人叫“奶水”,万象钱称各不同,都有自己的区域性。

  带辛酸味儿的称谓是“白条”,农民血汗打下的粮食、棉花,缴上去,得到的是一纸兑不上现的签条。相当一段时间,“白条”多得遍地开花,换不到钱。

  对穿制服打秋风人的说道叫“抄肥”,肉似的,把肥的弄走了。

  全国通用南北皆知的另一个称谓,是“宰”。市场上净拿刀的,挨宰,高宰,活宰,一个动词,直喻拿钱,带点血腥味儿了。

  九十年代至跨世纪,全民参与最多的是股和彩。股是资本,彩是赌票,因为后面都有管手操纵,百姓只是跟着搏,“清晨入股市,归来泪沾巾,日进斗金者,不是散户人”,因股彩的得失疯狂,出现暴富,也开始有跳楼的。

  WTO后国际化,物价讲飞,银行论贷,全民一致痛喊“胀”,网上都叫“被金融”了。老百姓的话:金融玩涮资本,银行倒弄票子。社会送礼流行“点张”,十元五十元都不要,一张一百,出几个指头点几“张”。花钱不叫花钱叫“买单”,公家买单,私人买单?打点门路、托人烦窍讲“卡”,没卡别说话。跑上层、通关节叫送“钥匙”,车钥匙,房钥匙。不同年代,不同称谓,讲不同钱范儿,历史就这么过来,多少年一轮转,很单纯,也很复杂。

  冯景元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